张国荣歌影迷网 首页 导航
张国荣2000热情演唱会——艺术和“我”

前言

曾有一个网友说,希望我来分析张国荣热情演唱会,说实话我不敢那样去做。因为我不是个专业做音乐的人,最多只算个音乐爱好者(和某些发烧友相比逊很多)。而且我不是荣迷,对于张国荣生前生活上的,音乐上的,电影上的成长、发展了解的实在太少。到今天他的很多歌曲发表的年代、顺序我还搞不清楚,只能大略分为90年之前和之后这样的概念。如果你问我“红”“大热”“春夏秋冬”……这些歌曲到底是在哪张专辑发表的,谁先谁后,我还真不知道。
对于张国荣了解很多都是从他生前的视频得到的,但问题是,这些视频都很少写上年份,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究竟发生的背景就不得而知。张国荣作为一个艺人形象在我心里很遥远,因为对他了解太少。在他最红的时候,了解他的媒介少的可怜,而那时的我不屑于去了解他。在他复出后,了解他的媒介应该更多了,但是他那时的宣传似乎远不如其他天王们的地毯式轰炸的宣传力度。在我记忆里,当时在我居住的城市里很有影响力的音乐节目很少有对张国荣的采访,倒是叶倩文、林忆莲、刘德华、周华健……有很多电话采访。(现在想,可惜了张国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基于以上原因,我起初是不敢去分析热情演唱会,不过这么好的演唱会我还是愿意看看别人(荣迷、非荣迷)对这场演唱会的评论的。可是在百度、google搜索了一番,仅发现一篇评述。(或许我缺乏耐心再翻数十页错失了)我突然感觉,我还是有必要写一篇关于张国荣热情演唱会的文章的,因为和同时期的其他港台歌星演唱会相比,这场演唱会实在太精彩。它是全方位的展示:听觉、视觉、表演(行为)综合性的演绎。而这种演绎其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在不能够读懂这些冲突之前,我们就很难理解这场演唱会。即使有人已经找到那个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找到了“天使到魔鬼”这样的创意,也很难理解张国荣这场演唱会中“天使和魔鬼”背后的哲学理念。热情演唱会超出大众传统审美经验。即使在今天,港台、大陆主流舞台上也很少见。(我还没看见,如果有请大家提供信息,感谢)
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欲望,但是又有前面所讲到的问题,怎么办呢?折中的方法就是,只谈这场演唱会。只谈演唱会,这不是绝对的,毕竟艺术作品是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折射。所以,如果文章中涉及张国荣本人资料出现错误,还请大家积极指正。

(一)

前天,我的一个琴友打来了一个电话。我们互相问候、诉苦后,我问他,“你还记得2000年前后咱们听什么歌啊?”他被我问住了,时间太远了,一晃9年过去了,有些事情被记住了,例如:在那一年我找了个学弟男友,过了一个浪漫的夏天。有些事情就被忽略掉了,例如:那一年我们都在听什么歌曲。
我努力想了很久,那时候比较火的应该是辣妹组合,布兰妮,还有贝克汉姆。他不是唱歌的,但是没有那个球员比他更受娱乐圈关注,话扯远了。2000年前后,日本的视觉摇滚很受关注,在欧美玩视觉就更早一些,华丽金属应该算很视觉了,当然后来朋克也紧跟其后。这里比较受大陆青少年喜欢的是日本的视觉系摇滚,他们的组合中总有一个或两个人穿女装,而且还化妆。但是,这并不代表什么,有时候他们的视觉要素:化妆、灯光……和他们的音乐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如果我们把张国荣的热情演唱会还原到2000年,在当时的国际音乐大环境下,他的这场演唱会算不算上乘呢?我认为,他应该是一场艺术感极强的上乘之作。
说他有艺术感,是因为他这场演唱会不仅是演唱,他有视觉演绎。但是这个视觉和日本的视觉系摇滚所讲究的视觉是不一样,因为,他的化妆、穿着都是与演绎歌曲息息相关的,而且他的表演更具感染力。重要的是,这种综合性的演绎(视觉、听觉、表演)都是为了一个主题服务的,它是一场极具概念性的演唱会。或者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篇美文来看,或者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雕塑来欣赏,或者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卷来理解……都可以,但是,你千万不要想脱离某一个环节去解读,例如:他不是长发更靓;例如:他把胡茬剃净更俊……
要说明的是,这些在众人眼里不够靓、不够帅的地方,都是这场演唱会的艺术语言之一。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它很能说明问题的。
说这场演唱会有艺术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主题具有哲学概念。演唱会从头至尾都在讲述“人”。这个“人”是广义的。对于我们而言,这个“人”又是狭隘的,因为这是张国荣讲述的“人”,不具备广泛共识。
如果今天让看过这场演唱会会的人来说说感受,能够接受它的人都会认为那是一场视觉盛宴(在电驴、百度知道里都有人这么说)。不能够接受它的人,会认为那是一场很变态的演出。(曾见过一个老荣迷所言)能够得到这样南辕北辙的评述,没有哪个艺人能够做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看看当初的伦勃朗、梵高或者巴赫、猫王……都有类似的经历(生前生后两重天,猫王是比较幸运的),艺术审美的更新、发展就是在这种争议、矛盾、气恼……中进行的。旧有的势力和新生势力的角力,怎么可能不擦出火花呢?所以,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艺人不曾被人大骂或者大赞过,那么他只是个艺人,其余什么也不是。
整体的看这场演唱会,对于大众而言,颠覆点很多。它主要体现在:他用他的表演颠覆你以往对于演唱会的审美认识;颠覆你对于传统演唱者就是要扮“靓”的惯性认识;颠覆你对歌曲理解的狭隘性,他给你另一个角度去再认识;颠覆你的欣赏方式,他通过表演告诉你,我的演唱会本身就是一部作品,你不能一首一首的片段理解,而是结合整体的概念串成一体的去理解;他要通过演唱会颠覆你对于他一个艺人的认识、和期待;颠覆你充满娱乐的心情,他要表达他对于艺术、人生、性的理解,引领你的审美,带领你思考……这种颠覆深邃到大众的精神层面。
有这么多的颠覆点,这个演唱会注定充满争议的。这也应该是艺术家期待的结果。而这一切,远远超过了一个娱乐界歌星的表演范畴。也因如此,我把它当做艺术家来看待。

(二)

张国荣2000热情演唱会,英文为 Passion Tour
Passion:耶稣的受难和死亡;passion:激情, 热情
演唱会创意:天使到魔鬼
我们可以理解为——信仰到背叛。
天使是对上帝的信仰,魔鬼是对上帝的背叛。
这样上下联系起来,Passion Tour 就不只是中文热情的含义了,他应该解释为“耶稣的受难和死亡”。所以这场演唱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尼采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参见:尼采——上帝死了。)
(此观点纯属个人理解)

视觉、听觉、表演总述:
所有演唱会都离不开视觉、听觉、表演这些要素。在大众传统审美经验中,这些要素都是为演唱来服务的,正面的,积极的来为歌曲服务,例如:一首情歌,演唱者一定要看上去帅(我们一般认为的俊、靓),表演一定要正面的诠释歌曲的内容。但是,热情演唱会是颠覆我们这种传统审美,从外形装束——声音——表演。他每一个环节都是在震撼观众那根疏懒的神经。

视觉:

灯光
整场演唱会里的灯光变幻很讲究,尤其在开始阶段,非常华美、气势逼人,令人目眩。在American Pie这组单元里又非常柔和、清新。在“无心睡眠、大热”这个单元里又变得激情、热烈,令整个舞台在燃烧。绚丽的灯光为这场演唱会成功渲染气氛,功不可没。

舞台
热情演唱会和97演唱会不同,它选择了一面对观众的剧院效果。舞台宽阔,给人宏大的感觉。在“梦死醉生”“无心睡眠”单元都有体现。而在“共同度过”“我”这个宏大的舞台又衬托出张国荣孤独、高处不胜寒的隐隐悲情。

装束
长发、发髻、胡须、天使西装、透明紧身衣、裙装(裙裤)、闪亮西装、金属色西装……
服装设计是 Jean Paul Gaultier,我对他了解的范围只停留在90年代初麦当娜金发野心巡演的服装设计。
对于这场演唱会的装束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也一直成为后来议论的焦点。现在看到一些讨论贴,也有很多围绕这个争论不休。其中一点就是张国荣扮女人。我如果在这里简单的否认这个观点,估计很难有说服力。所以,这个话题我会放在以后的曲目单元内进行分析。
伴舞
伴舞没有97华丽,看上去更加简洁,风格更加现代。有趣的是在“不要爱他”中的表演。“枕头”里的伴舞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也表演的恰到好处。要说,这场演唱会,伴舞不是重点。

(三)

我注意到张国荣装扮中,脸上有一颗闪亮的“泪滴”。真想知道张国荣自己怎么解释的。我个人感觉这颗“泪滴”很悲。
这场演唱会的视觉感受很强大,有的人拿欧美的音乐会相比,认为灯光还不够花俏,布景还不够拽。有这种感觉的人没有错。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张国荣这个演唱会的创意拿到欧美,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如在香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当然不会,因为这个文化(哲学、理念)是从他们那出生、发展、成熟的。当初,在欧美“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尼采比张国荣活的惨(没爱情,没金钱……但是他和张国荣倒是有相似之处,最后都患有精神疾病,都选择自杀)。尼采的哲学思想辉煌到今天,辉煌到近现代文化几乎无可幸免受到他的哲学影响。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甚至军事、政治都可以绑架上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在近现代,围绕尼采精神创作的作品,好的、不好的,都占全了。张国荣热情演唱会对于西方人更具亲和力,他们在此之前也一直被这种文化熏陶。所以,热情演唱会在欧美的成功,只能说明他的确能够用自己艺术语言解读、诠释这个哲学理念,而且很富创造力。而视觉冲击力在欧美的意义远不如在港澳台、大陆。所以,就不要拿欧美那些演唱会去类比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有那么多钱可以砸,我感觉还不是用在这里。

听觉
伴奏乐队、和声
张国荣在介绍的乐队是一支电声乐队。现在看,如果是交响乐团和电声乐队共同出现就更有气势,更加厚重,尤其在“梦死醉生”这个单元和“大热”这个单元。(我是个奢侈的人)不过,从现场看,效果已经到位。三个男和声参加舞台表演“春夏秋冬”,效果不错。
张国荣的演唱
和89、97演唱会相比,他很多地方抛弃了对声音的修饰,即使是老歌“无心睡眠”也毫不留情。声音更加自然,而且富有爆发力。和以往89、97演唱会相比,张国荣的声音比以往都更man,更加有力度。我第一次看这个演唱会时,对张国荣一无所知,看了网络视频中的几个片段,差点认为这是个摇滚音乐会。当然这不是一场纯粹的摇滚音乐会,但是里面很多歌曲的编排风格和张国荣的演唱声音真是很摇滚。
其实,我一直都很迷惑,90年以前的张国荣的声音很润、很有磁性,到了97演唱会这种感觉就被削弱了,到了热情演唱会更难找到90年以前的声音。是不是张国荣在90年后退出歌坛的同时,嗓音也随之毁掉了?
但是,这种假设的准确概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可能有。想拥有一个好嗓音不容易,同时想一夜之间毁掉一个好嗓音也不容易,除非他突然身患大疾,睡醒一觉,嗓音失真,在2000年之前可否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荣迷在的话,可以说说啊)
我曾问过一个很会唱歌的人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说说话沙哑的人,可能唱出来的歌声圆润,而且有磁性吗?对方回答:有可能。说话好听的人,唱歌不一定好听;唱歌好听的人,说话声音不一定如你想象般的好听。反正,唱歌和说话还是有区别的。
得到这个人的回答,我个人认为张国荣90年之前是很讲究演唱技巧的,但是因为他演唱过程从不刻意为了卖弄而卖弄,所以,我们就认为,他唱歌就应该是那个声音。
他复出歌坛后,他的演唱声音为什么就变了呢?或者说过去的演唱技巧不见了,或者说越见越少了呢?让我们看看他后来专辑中选择的歌曲,大家就应该明白一二了。
他后期的很多首歌曲如:“午后红茶”“没有爱”“愿你决定”“春夏秋冬”“取暖”“真相”……,很多歌曲更接近民谣风格,很多都是以吉他伴奏。后期的快歌“大热”“寂寞有害”“陪你倒数”更接近国际化,尤其配器、编曲很难说那就是舞曲或者摇滚风格。这些歌曲的风格决定了张国荣不可能还保持90年之前演唱“倩女幽魂”“为你钟情”……的演唱方法。所以,由此我可以理解张国荣声音的变化。
张国荣放弃过去一直被人称颂的声音,逐步放弃对自己原有声音的修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要改变风格。或许他已经感觉到过去的那种演唱方式已经不能让自己再有任何突破了,所以扔掉了,尝试新的乐风,但是他也给歌迷一个缓冲阶段,例如:97演唱会里的“有心人”“今生今世”“追”……
学会放弃优势,不让优势牵绊自己前进的步伐,这就是张国荣。

音效
没有亲身去听这场演唱会,没有资格评价。但是,想到张国荣是个完美主义者,估计他是不会在音响上出纰漏的。

(四) 表演

张国荣在演唱会的表演很投入,而且精彩点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和97演唱会相比,他在这场演唱会的表演更加成熟。热情演唱会里角色比较复杂,将一个天使到魔鬼的过程演绎成功,里面的很多内容不是换换衣服,打几个灯光就可以完成的。角色在不同单元所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尤其在“换衣”环节之前的部分,有具象刻画,但是也有意象描述,相互穿插,相互作用,使角色更加饱满、充盈,为后来天使背叛上帝铺垫的更加有说服力。
97年演唱会我们看到张国荣在舞台上舞动的身姿,和在热情演唱会上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97演唱会的舞动是为了诠释歌曲,热情演唱会的舞动是为了诠释角色。
我认为比较精彩表演如:第一单元中“不要爱他”“爱慕”;第二单元中“侧面”;第三单元中“American Pie”;中间的换衣;第四单元中“无心睡眠”“大热”;第五单元中“陪你倒数”……这些地方各有各的精彩点,张国荣的表演成功的把这些精彩点一一展现出来。

演唱会曲目结构
天使到魔鬼:醉死梦生——陪你倒数——Stand Up
我:为你钟情——我
从“醉死梦生”到“陪你倒数”中间所有曲目都应该是对“天使到魔鬼”(信仰到背叛)的演绎。张国荣脸上的“泪滴”也是在这部分才挂在脸上,准确的说在天使部分,到“陪你倒数”这个单元,“泪滴”不见了,印堂上有了魔鬼标记,印堂上的标记在庆贺后,“为你钟情”、“我”单元被涂掉。
这两部分是不是毫无关系呢?演唱会是张国荣的,演唱会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是张国荣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毫无关系不可能。可以理解为,当他弄懂了自己对于艺术、人生的感悟后,快歌部分变成了庆贺,而后面的“为你钟情”“共同度过”是他对爱人、观众支持的答谢,“我”是张国荣自己的个人表白。
纵观这场演唱会的曲目安排是很讲究的,而且围绕主题娓娓道来。

一、天使到魔鬼(信仰到背叛)

梦死醉生、寂寞有害——堕落天使走出牢笼
不要爱他、爱慕 ——天使的气质(特质)
儂本多情、侧面/放荡——天使的性情
American Pie、春夏秋冬 ——天使的心灵
没有爱、路过蜻蜓 ——最初对于爱情的思考
无心睡眠、我的心里没有他(国)——深陷爱河
热情的沙漠(国)、大热 ——爱的激情四射
枕头 ——爱情的灰飞烟灭

左右手、陪你倒数——爱与性别的思考和决定(决定的开始就是对上帝背叛的开始,天使变成了上帝眼中的魔鬼)
H2O Medley: H2O 、少女心事 、第一次 、不羈的风 、Monica 、Staud Up / Twist and Shout / Stand Up——庆贺与鼓励

二、我

为妳钟情、I Honestly Love You、至少还有你(国)——个人对爱情的解读
共同渡过——答谢观众的支持
我(国)——张国荣个人独白
个人表白这部分很点题:
“I am what I am”圣经中上帝的自述,现在出现在张国荣口中唱出来,意味着“我就是自己的主宰,不需要上帝主宰我”。这让我想到尼采曾说:“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上帝,那为什么不是我?”
前两天看了张国荣早期演的《烈火青春》,有一个情节,叶童手里拿着一本“上帝之死”,张国荣看到了说:你看这个?一脸惊讶。现在想,张国荣对于西方哲学应该很早就有理解了。
(备注:因为有点东西没有想通,所以又翻过去看看了热情演唱会,发现了过去看时出现的纰漏:泪滴和魔鬼标记的出现和结束……所以,就知错就改了,这个环节,也正好把“想不通”的地方给出了答案。希望各位谅解。也希望在文中如有错误的地方、或者疏漏的地方,请指正。)

评论

请发表您的观点...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等言论)
  • 全部评论 (0)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暂无评论
留言反馈 简繁中文切换